今天要说的,是一味不起眼的中药蒲公英。它又名黄花地丁、婆婆丁,性味苦寒,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利尿通淋的作用。蒲公英近来被关注的热点功能,是清胃热。有人甚至认为,蒲公英
今天要说的,是一味不起眼的中药蒲公英。它又名黄花地丁、婆婆丁,性味苦寒,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利尿通淋的作用。
蒲公英近来被关注的热点功能,是清胃热。有人甚至认为,蒲公英清胃热的功能胜过白虎汤,效用好于黄连。而且,蒲公英清胃热却又不伤胃气,适合人们长期服用。这也就决定了蒲公英成为当代的济世良药。
毫无疑问,胃热已经是当代人的同病之一,是大多数胃部疾病的共同病机。胃热的产生源自三重因素。一是吃太多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,也就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得太多,且食量过大。二是肥胖者痰湿、气滞久久得不到缓解,淤积在中焦,形成胃热。三是抑郁、生闷气、肝火上炎而犯胃,形成胃热。
胃热的症状,更是当代人身上常常出现:口渴、口苦、口臭、口干、口腔糜烂、牙龈肿痛、咽干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结,胃内嘈杂有痛感,食少则胀肚,不吃又饿得慌。中医临床观察发现,青壮年的胃炎、胃溃疡等胃部疾病,大部分是胃热所致。
正因如此,蒲公英作为能清胃热的中药,也就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。
清胃热,治疗胃溃疡和浅表性胃炎:准备蒲公英50克,加水300毫升,煎取2次,共取药汁150毫升,加入白芨粉30克,调成糊状,分成2次服用,早晚空腹服用,连服6周,或直接日常用蒲公英泡水饮用。